一个新鞍钢将矗立在东北大地--冷轧精密无缝管新闻
【一个新鞍钢将矗立在东北大地--冷轧精密无缝管新闻】 你了解鞍钢吗? “九五”以来,鞍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完成了矿山系统“提铁降硅”,容积达3200立方米的新1号现代化高炉、多条彩涂板生产线等项目的改造和新建,而通过自主设计、研发和装配调试,绝大多数项目所需的投资额比国际同类项目要少得多,具备了“小项目当年投产,一年收回投资;大项目3年内投产,3年到5年收回投资”的能力。 10年技术改造,鞍钢由平炉炼钢改成转炉炼钢,由模具铸钢改成连续铸钢,并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80、1700两条热连轧生产线”和一套“冷连轧酸洗联合机组”,不仅使鞍钢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结构跨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使鞍钢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冷轧精密无缝管生产工艺技术,增强了自身的开发创新能力。自1995年以来,鞍钢共申请专利近700项,近3年有近30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 如今,鞍钢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0%以上的产品已调整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冷轧精密无缝管。 一个高精尖、颇具强大竞争实力的现代化新型企业已经崛起。新鞍钢,令人耳目一新。 老企业焕发青春 鞍钢曾是国有企业中“规模最大、设备最老、问题最难”的一个。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一时间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沉甸甸的负重感让鞍钢人喘不过气来。 1994年冬天,鞍钢一度因为资金捉襟见肘,库存煤减少,两座高炉被迫停转。只能靠向全公司党员集资7000万元买煤维持生产。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生产经营形势非常紧急。 此时,刘玠被调到鞍钢任总经理。 [一] 都知道“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可是,鞍钢太大了。 改革,怎一个改字了得? 鞍钢号称50万人,其中全民职工19.2万人、集体职工18.5万人,还有全民和集体离退休职工12万人。既有全民企业,也有安置返城知青和职工子女就业的集体企业,离退休职工还搞了“老有为”公司,还办了一大批第三产业实体。所有亏损单位靠吃补贴过日子。另外,鞍钢还是一个“大而全”的小社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50万人同吃800万吨冷轧精密无缝管饭,人均产钢20吨/年,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50。鞍钢有两个矿山公司,一个是鞍矿,一个是弓矿,1万多人的弓矿,一年亏损竟达4.5亿元,鞍矿一年亏损3.9亿元,而且矿石价格大大高于进口。这种现状不改变,不用说被先进企业给打败,就是自己也把自己给拖垮了。 靠改革找出路,怎样改?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减员增效、转机建制。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改革,鞍钢已组建了27个全资公司,母子公司体制已经形成,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民在岗职工由1994年底的19.2万人减少到目前近10万人。从事冷轧精密无缝管生产的职工由10.57万人减少到2.5万人,同时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效益增长点,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员。 都知道“不改造就没有活路”。可是,鞍钢太老了。 改造,岂能一蹴而就? 鞍钢已有8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也经过不断改造,但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上世纪20年代的设备有的尚在服役。据当时统计,代表落后工艺的平炉钢占钢产量的62.97%,占全国平炉钢产量约40%,连铸比仅为24.88。生产冷轧精密无缝管的装备中,落后或应该淘汰的占70%,比如当时鞍钢最大的轧机是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产量占40%,品种和质量都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价格比国内先进企业每吨要低200元—300元。这样的装备生产的产品,计划经济时自己不用愁,因为有国家包销,但到了市场经济就不行了,没有人愿意要。销售困难,库存大量积压。 如果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那么不改造,鞍钢就不能生存发展。搞改造,技术问题不愁,愁的是钱。鞍钢“七五”、“八五”负债搞改造,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一年就要支出财务费用17亿元,已经没有财力再铺新摊子搞“大而全”。如果还像过去依靠贷款搞改造,产出的效益都不够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只能是恶性循环、死路一条。所以“九五”改造必须走出一条既省钱又不降低总体装备水平且符合老企业实际的新路子,刘总把它概括为:“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 [二] “高起点”,就是在关键部位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使整体装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少投入”,就是盘活一切可用的资产,尽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压缩投资额。“快产出”,大项目投资回收期不超过5年,一般项目不超过2年。“高效益”,就是既要做到改造期间不停产或少减产,又要通过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1995年鞍钢炼钢能力850万吨,其中500万吨是平炉钢。平炉炼钢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工艺,一是污染严重,远处即看鞍钢红烟滚滚。二是成本很高,每吨成本比转炉炼钢高出100元。三是钢质量差、杂质多。起初,鞍钢在上报国家“九五”改造规划中打算在离炼冷轧精密无缝管厂家10多公里的灵山地区花51亿元新建一个炼冷轧精密无缝管厂家。运行成本相当高。 1996年刘总到邯钢开会,邯钢的情况使他受到启示。他想鞍钢完全可以改成小的转炉。他提出,在原有的厂房里面就地改造。办法是在第一炼冷轧精密无缝管厂家原厂房外面接一个高厂房,在这里建转炉,其他利用原来平炉的场地。半年后,第一座转炉建成。他们一边生产一边建设,扒一座平炉建一座转炉。合计5.2亿元。两个炼冷轧精密无缝管厂家的12座平炉相继全部改成转炉。一年收回所有投资。原打算用51亿元建一个炼冷轧精密无缝管厂家,实际上他们用5.2亿元干了两个炼冷轧精密无缝管厂家。 接着,改造向全连铸迈进。钢水变成固体钢坯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模铸,模铸是待钢水冷却后,将钢锭从模子里拿出来,再重新加热轧制。另一种是连铸,连铸是新兴工艺,上面浇钢水下面直接出钢坯,每吨成本下降200元。 冷轧精密无缝管关键环节是轧钢。在轧钢改造中,有代表性的是1780热轧连铸生产线。这项改造国家批准可以运用资金76.6亿元,10年收回投资。内行认为,1780用80亿元干下来就很了不起。 兜里有多少钱鞍钢人最清楚。刘总对各方说:我准备用40亿元拿下来。许多同行认为这是一种幽默。事实是,鞍钢1780主要核心设备从国外引进,其他配套由国内自己制造。最后真是花了不到40亿元顺利投产,4年收回投资,创造了奇迹。 趁势而上,鞍钢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热轧生产线。有了这两条先进生产线,鞍钢的产品实物质量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鞍钢从此起死回生,返“老”还“童”。 鞍钢“九五”技改完成投资137.5亿元,比国家批复的总体规划节约了76.02亿元,经过许多专家测算评估,投资回收期只有3.7年,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提升了鞍钢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已具备年产铁1300万吨、钢1300万吨、冷轧精密无缝管11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能够生产700多个品种、25000多个规格的冷轧精密无缝管产品。全面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船用钢通过九国船级社认证,石油管线通过API认证,钢生产主体单位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去年实现利润108.38亿元,上缴税金62.36亿元,资产负债率由2004年的67.9%下降到44%。 英雄群体与宏伟基业 说起刘玠在鞍钢11年的经历,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津津乐道。 [一] 1994年岁末的一天,在鞍钢科技馆召开的干部会议上,一个气质儒雅,面容俊美的中年人,坐在主席台上面向大家。对于鞍钢人来说,这张脸和他的名字都是陌生的。当中组部的领导宣读了任职命令后,新任老总刘玠只作了简短发言。 上任之初的刘玠是孤独的。他孑然一身从南方来到东北。上海长大的他对鞍山这座工业城市比较陌生。面对这个庞然大物般的企业,他不仅感到责任重大,而且觉得压力更大。 上任之初的刘玠又是坚定的。 刘玠原是武钢的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型的他,在鞍钢渴求生存的压力下,“穷则思变”,大胆决策,科学决策,为企业获取了一个由衰到兴、由弱到强的发展空间。 [二] 刘总的大胆决策来自他的底数和实力。鞍钢热连轧改造的考察和谈判从1995年春天就开始了。刘玠决定货比三家,让集团副总王明仁找他们一个一个地谈,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谈。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比智慧,更比意志和韧性。草坪由绿变黄,由黄变枯,第一场大雪徐徐飘落时,只有德国与日本两家在等待最后定夺。刘总这时出现了。他说,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减500万美元,咱们就握手签约。最终日本企业答应了这个条件。刘总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用别人二分之一的投资拿下来!即便外国人不干,我们自己干!所以我不怕他们。 有人担心,“便宜没好货!”在签约额上如此苛求会不会影响质量? 刘总的做法是凡是国内能制造的设备全部由国内制造,但要求外国的技术人员来监制。刘总判断,当时国内的机械加工行业设备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厂家缺少的是制造工艺,缺的是精细制造,只要有外国技术人员监制,即使在国内生产也能保证设备的质量。结果,鞍钢大量采用国产设备,且一次投产成功。 在鞍钢的技改决策中,刘玠无疑是主导者。有几次大家对他的想法持怀疑态度:这样做能行吗?国际上可没有这样的先例呀!最终的结果都证明了他是正确的,大家才知道他看似冒险的举措,其实是经过精算之后的突破。 [三] 刘玠的科学决策来自于博采众长和集思广益。在鞍钢,决策过程通常是这样:刘总将一个已经被企划或有关部门充分论证的议题交给党政联席会,让大家讨论。 意见难免不一致、僵持,乃至不欢而散。这时他会适时地宣布散会。 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下一次联席会。这期间他会频繁地和主要成员沟通。 下一次联席会上,你会看到成员中多了一些专家,这种类似“专家听证会” 的方法强化了专业分析,无疑使决策方案不仅大胆,而且科学。鞍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热连轧线就是这么产生的。人们当时的疑虑在于:鞍钢刚走出一条与国外技术合作的路子,有必要一下子扔掉洋拐棍吗?几十亿的投资,如果技术上不能过关,谁来承担这个责任?风险是有的,他清楚。但他更清楚,一个大型企业如果单靠引进,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落后将是永远的。于是人们看到,在“1700工程”投产试车的那天,是他下达试车令,因为这是关键时刻,即使失败也应是自己站出来承担责任。 如果说决策力是管理者的必备能力,那么凝聚力则是管理者的难能品格。刘总在技术改造中,聚气敛神,调兵遣将,千军万马,一呼百应。营造了一个由王明仁、李龙珍、李晏家等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群众组合的英雄团队。鞍钢执行层的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 人们通常觉得,科学家未必是称职的企业家,然而刘总把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融合相得益彰。冷轧精密无缝管业工程在外人看来几同天书,于他却是妙趣横生。部件与部件之间,用什么方式发生联系;系统与系统之间,用什么办法便捷走向,永远是他感兴趣的话题。专业的洞察力和敏感性与职业的权利和使命相结合,使他迸发了一种激情和创造。 刘总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他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鞍钢人评价说:前些年,可谓“时势造英雄”。是鞍钢“穷则思变”的时势,锻炼了、培养了、发掘了他们这一批人。后些年,堪称“英雄造时势”。在他们这个英雄群体的不懈追求、不懈努力下,企业技术改造的成功效应,为鞍钢获取了改天换地的先机,给鞍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宏基伟业。
|